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蚯蚓人工養殖技術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蚯蚓的開發利用,認識到蚯蚓不僅是蛋白飼料的來源和改土造肥的“好手”,而且還可供人類食用和藥用。

人工養殖蚯蚓,有一定的社會經濟意義,目前在全國雖然有許多地方飼養,但養殖技術尚未完善,故此特別約請了華南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徐晉佑先生等人撰寫如下文章,希對廣大蚯蚓養殖愛好者有所裨益。

蚓種選擇
人工飼養蚯蚓的種類,可根據飼養的目的和環境條件加以選擇。一般地說,為了解決蛋白質飼料的,應選擇生長快、繁殖率高和蛋白質豐富的蚓種,如參環毛蚓、亞洲環毛蚓、赤子愛勝蚓、背暗異唇蚓等都可入選;用於改良土壤,疏鬆下層泥土的應選擇抗逆性強,且善於鑽土,棲於深層土壤中的環毛蚓屬的蚯蚓,故體型較小的異唇蚓屬、愛勝蚓屬的蚯蚓是一個可選的對象;若為藥用,則以飼養參環毛蚓、中材環毛蚓和背暗異唇蚓較佳。

由於蚯蚓對環境條件,如土壤、酸鹼度、濕度、溫度等要求隨著種類不同而有差異,因此,要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蚯蚓的選擇。

總之,在生產中適於人工飼養的蚯蚓,應具備下列幾個條件。

1、要能提供利用價值高的優質產品和利用效果,如蚓體、蚓糞,或其中蛋白質含量高,或具有某些特殊的藥用成分及生物化學物質,或有良好的改良土壤和處理廢物的良好效果。

2、要有較高的繁殖力,如年產增殖率達300倍—500倍以上。

3、能適應人工飼養環境,如不逃跑,有定居性,耐高密度飼養,適應有機質豐富的飼料等。

4、有較強的抗逆性,如能耐熱抗寒,適於一年四季都能繁殖,不太受季節影響。

飼養方法
人工飼養蚯蚓的方法很多,飼養方法要根據飼養目的和飼養條件而定,不能強求一律。下麵介紹一些適於中、小規模飼養蚯蚓的方法。

盆養法
利用花盆、塑膠盆及其它廢舊陶瓷器進行飼養。此法適於室內進行試驗研究的小規模飼養,因為此法飼養簡便,容易管理,操作方便,飼養條件易於控制,試驗數據也容易測定。但是由於盆的體積小,不能多養,因此難於在生產上應用。 盆養蚯蚓時,裝入的飼料為盆高的四分之三,每盆投放蚯蚓約100條—200條為宜。由於盆體小、盆內濕度和溫度受環境影響而發生較大的變化,如飼料易於乾燥,溫度高低變化明顯。因此在保證通氣的前提下,盆口可加蓋塑膠薄膜,同時經常噴水,以保持盆內飼料的適宜濕度。或隨著外界氣溫的高低經常移動放盆的地方,以調節盆內的溫度。此外,盆養的飼養時間不宜太長,多以30天—60天為宜。

箱筐飼養法
這是最常用的飼養方法之一。箱筐的製作材料可以是木材,也可以是竹、荊條、藤條、塑膠等,飼養箱長、寬、高的規格有下列幾種:60釐米×30釐米 ×20釐米;60釐米×40釐米×20釐米;60釐米×50釐米×20釐米;60釐米×20釐米×30釐米;60釐米×40釐米×30釐米。每個箱筐的底和側面要有排水和通氣小孔,孔的大小以直徑0·7釐米—1·2釐米為好,這樣既可通氣排水,蚯蚓又不會爬走。整個箱小孔的面積可占箱底或箱側面積的20%—30%。兩側還要有對稱的拉手把柄,便於手提操作。箱內飼料的堆放高度約為16釐米,裝料太多,易使箱內通氣不良;裝料太少,飼料易於乾燥,影響蚯蚓的生長繁殖。每箱蚯蚓的投入量約5000條—10000條。飼養的規模較大時,可將箱層疊起來飼養,這樣可成為立體箱式飼養,但不能疊得太高,一般以4層—5層為宜。這種飼養方法占地面積少,使用人力小,管理也方便,生產效率也較高。但是,木制、竹制的箱筐容易受濕腐爛,故有條件的地方最好用塑膠來製作,這樣不但耐用而且規格一致,還利於提高飼養效果。

池養法
國內飼料蚯蚓多採用這種方法,建池養蚯蚓適用於室內外飼養,飼養池用紅磚砌成長50釐米、寬50釐米、高15釐米的池。池內外壁不用水泥或石灰粉抹,以保持通氣。池底可用水泥地板,也可用泥地面,但要打實鏟平。每個池的四角底部留一個小口,以滲出過多的水分,洞口要用塑膠網或鐵絲網蓋住,以防蚯蚓外逃或其他有害的動物入內為害蚯蚓。如果投入的蚯蚓量不大時,可把池分隔成若干個小池,這樣不但便於飼養管理,而且還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室內建池飼養可以選擇舊豬房、雞舍,其室內必須保持陰暗和潮濕,光線不宜過強,但要通風良好以免影響蚯蚓的生長繁殖。

土溝飼養法
在養魚、養鱉、養青蛙等飼養場內或周圍,選擇背光、潮濕、排水良好的地方,挖寬60釐米、深40釐米、長度1米的溝,在其周圍築起高出地面20釐米土埂,以防止地面水流入。再將溝底和四周溝壁打實後,放入高30釐米的飼料,再放入蚯蚓3000條—5000條,最後在飼料上面鋪上一層雜草,再蓋上塑膠薄膜,以防日曬雨淋。放進蚯蚓後,要定期噴水保濕,溝內飼料吃完後要及時補充飼料,並且要定期採收蚯蚓。這種方法投資少,收效大,適於供給家禽、魚、鱉、青蛙的動物性飼料。
  
另外,在甘薯、白菜、玉米等作物的農田中,都可以飼養蚯蚓。

垃圾飼養法
利用垃圾飼養蚯蚓,既可以處理生活垃圾,又可以收穫蚯蚓和得到蚓糞,這種方法在日本、美國和臺灣已被廣泛應用,收效很大。

飼養蚯蚓的垃圾要經過處理,先將垃圾進行篩選,去除對蚯蚓生長繁殖有害的金屬、塑膠、玻璃、石頭雜木等,把分離出來的有機物進行堆漚發酵,最後將發酵腐熟後的垃圾作為飼料,放入溝內、池內用來飼養蚯蚓。

日常管理
放養蚯蚓後,要按照蚯蚓所需要的生活條件,採取有效措施,做好下麵幾項日常管理工作。

保持適宜濕度
蚯蚓喜潮濕怕乾燥,飼養床濕度應保持在70%,因此必須定期灑水保濕。夏季氣溫高,飼養床水分蒸發快,可在每天早晚各灑水一次;冬季氣溫低,水分蒸發慢,可以減少灑水次數,每隔一天灑水一次。無論夏季或冬季,灑水用的水不要用被農藥、化肥等污染的池塘和河水,也儘量減少直接用自來水,因為自來水中含有較多氯離子,會毒害蚯蚓。通常可用乾淨的井水,如果使用自來水,最好先停放一天後再用。

保證足夠飼料
飼料是影響蚯蚓的一個長期的、關鍵的因素,特別在飼料密度較高的情況下,如果飼料不足,往往導致生長緩慢,繁殖力下降、死亡增加等。飼養過程中,如果發現飼養床中的飼料已經有80%變成了蚓糞,還要繼續飼養時,必須進行補充投料。投入的飼料必須是調製好的飼料,按飼養方法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投料方法。

(1)上投法 將飼料投入在飼養床表面,厚約5釐米。這種投料方法簡便,由於新飼料中的水分下滲,位於下方的舊料與蚓糞水分往往過多,加上把蚓繭埋於深處,降低了蚓繭的孵化率。

(2)下投法 即把舊料縮小,在它的一側投入新飼料,再把舊料的表層(5釐米左右)平鋪在新料上。這種方法有利於舊料中蚓繭的孵化,同時當舊料中的蚯蚓被引到新料中去後,也便於進行蚓糞的清除工作。

(3)側投法 把新料投放在舊料的近側,成蚓很快進入新料中棲息,幼蚓進入慢且少,這樣舊料中的蚓繭可繼續進行孵化,這種方法有利於成蚓與幼蚓、孵化與飼養分開。

防止敵害
蚯蚓有不少的天敵,在這些天敵中有專門捕食蚯蚓和蚓繭的。哺乳動物中的黃鼬、豬常用它們的嘴在飼養床中挖出蚯蚓來吃,而老鼠則在飼養床中鑽洞,為害蚯蚓。幾乎所有的鳥類、雞、鴨都喜歡吃蚯蚓。此外,蟾蜍、蜈蚣、螞蟻、土盅等也是蚯蚓的天敵。

預防方法:(1)在飼養前將房舍、用具用石灰水消毒,殺死附在這裏的有害昆蟲,同時堵塞各種洞穴,防止老鼠、蛇、蟾蜍入內;(2)在堆漚飼料時加入5%生石灰,把附在飼料內的各種害蟲、細菌殺滅;(3)關好門窗,防止豬、雞、鴨入場。並在飼養場四周撒上生石灰或666粉構成一條防線,防止有害的動物入侵,頗為有效。

蚯蚓很少生病,但是在不良環境條件下,蚯蚓也會發生一些疾病。如致病性細菌在體內大量繁殖時,會使蚯蚓產生拒食、拉稀糞等症狀。另外,如果攝食了過多的蛋白質飼料時,會發生蛋白質中毒,蚯蚓的環帶紅腫,分泌粘液增多,甚至蚓體變黑、腫而死亡。蚯蚓生病時,往往在飼養床上不吃不動,或蠕動異常,如轉圈或痙攣。平時只要認真檢查就很容易發現生病的蚯蚓。並把它撿出來處理。

防治措施:(1)飼料堆漚發酵應徹底,減低含蛋白質多的飼料;(2)在調製好的飼料中加入1%蚓康,或定期用100ppm的蚓康液潑灑飼養床,能得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本文已被流覽 4185 次)
返回列表